课堂案例分享|The Resemblage Project——以数字叙事重塑对“衰老”的理解
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冯惠玲教授、加小双副教授主讲的《数字人文导论》 是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数字人文荣誉辅修学位”系列课程之一 ,选课学生涵盖本、硕、 博三类。课程内容包括数字人文导论 (理论讲解、案例分享) 和数字人文项目设计 (实 践操作) 。本系列推文共12期 ,是该课程学生课堂展示的成果报道 。第1期由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2022级研究生刘玮晗 (数字人文) 和何露彤 (数字人文) 共同完成 , 以一个面向社区 的公众参与类型的数字人文项目“The Resemblage P roject”为案例 ,介绍了该项目的 基本情况与成果 ,并且对项目进行了创新与局限进行了评价。最后 ,从数字叙事、公民 学者、以己观物三个方面进行了延伸思考。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背景
在上面这首诗中,诗人叶芝在向少女、向滔滔流逝的岁月剖白自己天地可鉴的真情。人类似乎从很久之前就开始探究生命的兴衰,大多时候我们追求生命能够“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然而,我们无法违抗时间的法则,躯体在日夜更替中老去而不可逆转。衰老成为人类普遍而永恒的话题。
但是,当下人们似乎普遍把衰老与衰退划上等号,将身体上的老化与精神的腐朽相提并论。并且就西方目前的研究和教学而言,围绕年龄的研究如衰老、老年等议题的批判性研究,主要聚焦于西方白人女性的衰老经历,并且几乎没有相应地对自身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进行重塑和发展。Resemblage Project应运而生。
Resemblage,是一个混合了相似(resemblance)、聚集(assemblage)和年龄(age)的新名词,它表达了一种聚合、交融的思想。Resemblage Project是一项代际数字叙事计划和数字多媒体倡议,通过学生、学者、社区成员的参与,以个性化的数字叙事重塑对于衰老的理解。
(二)项目时间
Resemblage项目于2019年5月首次启动,并于2021年春季进行了重大更新,至今仍在持续。
(三)项目发起者
Andrea Charise教授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士嘉堡分校健康专业学生为主导。
Andrea Charise: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士嘉堡分校英语助理教授与健康与社会跨学科中心教授;首届杰克曼人文学院-多伦多大学士嘉堡数字人文奖学金的获得者。
(四)项目目标
1.研究目标
①在基于艺术的年龄研究、教学和知识创造中开发数字方法,促进以艺术和人文学科为基础的健康研究发展。
②打破传统年龄研究的局限性,突破关注白人、西方人的老龄化经历的研究视角,关注老年人使用数字技术的策略,老年人社会孤立和易受网络欺诈等问题的解决方案。
2.社会目标
①致力于邀请士嘉堡市不同身份的社区成员参与发布视频,发掘新媒体的潜力,并且富有想象力地重新呈现各种老龄化故事,通过数字艺术和基于人文学科的方法传达衰老经历,呈现代际之间看待老龄化的方式,重塑不同人对衰老的理解。
②给予少数民族社区以及社会边缘、弱势群体发声的渠道,引导年龄问题和老龄化问题成为一种普遍的思想。
③提高士嘉堡社区老年人的广泛数字使用经验和创造潜力。
(五)项目内容
Resemblage项目是一项代际数字叙事计划和数字多媒体倡议,并且是一项面向社区的公众参与类型的数字人文项目。在数据收集方面,项目使用了数字人文的工具,即数字叙事,来呈现不同人群对于衰老问题的创造性和批判性表达。数字叙事是一种第一人称叙事,它将视觉和听觉媒体(例如,图片、视频、音乐、音效和旁白)以可以广泛传播分享的短视频的形式交织在一起。项目通过邀请来自士嘉堡市的学者、艺术家、活动家和社区成员和课程的学生在网站中以上传视频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于衰老的理解,汇集并以线上展览的形式呈现这些不同人群的老龄化故事。
这种公众参与形式也正照应了项目名称的内涵。Resemblage,是一个混合了相似(resemblance)、聚集(assemblage)和年龄(age)的新名词,它表达了一种聚合、交融的思想,基于数字叙事“我们都是自己生活的专家”这一原则,将社区成员自身的年龄故事进行汇集,利用我们自己的和社区的声音,重塑大众对于衰老问题的理解,反击将衰老视为衰退的这一主流叙事。
二、项目成果
项目成果是以网站的形式展现的。
网站包含了六个板块,从左至右依次是WHO WE ARE(我们是谁)、ABOUT THE PROJECT(关于该项目)、THE RESEMBLAGE PROJECT(项目简介)、OUR STORIES(我们的故事)、DOCUMENTS(文件)、CREDITS(幕后)。
WHO WE ARE
这一部分简要介绍了讲述数字故事的人们,包括他们的身份、经历、研究兴趣等等。同时个人简介也链接到了他们的数字故事,访问者可以直接点击链接观看。
ABOUT THE PROJECT这一部分回答了关于项目的四个重要问题。项目是什么、项目为什么开展、项目是如何开展的,以及项目的下一步是什么,阐明了项目的内容、动机、开展手段和后续计划,对项目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THE RESEMBLAGE PROJECT
这一页面有一段视频,该视频是参与者的17个数字故事的混剪,我们能够从中领略到衰老这一议题下个人理解的独特性、多样性和相似性。
在这个视频下是对项目名称Resemblage一词的解释,以及对该项目产生背景的说明。
OUR STORIESStorybank故事库汇集了来自参与者的共17个数字故事,界面向我们呈现了故事的封面、标题以及作者,访问者可以点击视频进行观看。
“当我们深入倾听并讲述故事时,我们就建立了一个公正健康的世界”。——StoryCenter.org
Curatorial Statement策展声明页面展示了由Andrea Charise撰写的展览前言。介绍了该项目的起源以及其中的一些数字故事。
DOCUMENTS 这一部分记录了Resemblage项目背后的灵感,具体又包括四个部分。 Background背景:记录了项目参与者在2019年5月和2021年6月进行的两次小组对话。 Process过程:介绍了网站标志和banner的设计过程。 Inspiration灵感:介绍了该项目精神和形式上的一些灵感来源。Readings读物:引用了一些项目团队参与的学术研究。
CREDITS
这一部分包含了项目团队介绍、项目资金支持以及项目致谢。三、项目评价
(一)优点
①公众参与:该项目极具创新性地将年龄研究的目光投射于公众的生活经验之上,汇集士嘉堡区学生、学者、社区成员等关于衰老的数字叙事,以此建构对衰老这一概念的新理解和阐释,充分体现了公众参与性。
同时该项目中的公众参与也有别于传统数字人文项目中的“众包”模式。公众不是对已有资源进行简单的整理和编辑,而是融合个人经验和理解生成了研究的新资源,以个性化的思考和实践真正参与到研究项目中。
②方法独特:该项目以数字叙事为方法呈现公众对衰老的个性化理解和诠释。一方面突破了传统的基于单模态素材的表达模式,利用多模态材料激发观者的视听感受;另一方面也将话语权交到公众手中,让公众可以自由选择多元表达方式表达自我,激发了公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作欲。
③价值内涵:该项目落脚于年龄研究,致力于对抗“衰老即衰退”的普遍叙事,重塑对衰老的认知:衰老是忍耐、转变和成就,衰老是成长,衰老是循环……其中蕴含着深切的人文关怀,也正契合了老龄化趋势下重新认知衰老的需求。
(二)局限
1.资源视角:目前网站资源数量有限,且资源整合分类、索引较为欠缺。
2.方法视角:叙事方式较为单一,公众只能仅仅使用视频一种形式进行创作表达,基于动画、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和互动式的叙事方式有待开发。
四、延伸思考
数字叙事
数字叙事起源并广泛发展于文学、传媒与公共史学等领域,虽然一些学者仍在讨论数字叙事是否有作为数字人文方法的价值和潜力这一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数字人文事实上已经接纳了数字叙事方法的某些应用。比如,上海图书馆开发的“上海年华”平台通过提取叙事要素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现上海近代文化生活的重要人事物;牛津大学英语学院莎士比亚交互叙事项目Willplay利用人工智能将莎士比亚作品集开发互动游戏,在与用户互动过程中实现对文学作品的演绎。当前的数字人文项目大都属于这一类型,往往基于一定的文化资源,在资源整理、描述的过程中实现对人、地、时、事、物这些要素的关联、呈现,目的在于实现叙事素材的数字重构、关联与多样化表达。数字叙事也被视作一种人文研究过程及结果呈现的一种工具。
但我们了解了Resemblage项目就可以发现它与上述项目不同之处,在这里数字叙事被视为一种收集社群历史、充实研究素材的方法,它关注边缘群体,强调个人创作特征和自由表达,在于用社群自己的声音表达历史、构建记忆。我们认为数字人文研究和实践应当增加数字叙事的这一唯独的关注,即通过提供多元的表达方式、激发主体创作能动性和表达欲,为数字人文的研究与实践提供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的独特视角。
公民学者数字人文学者的使命之一就是培养公民学者,应将公民参与问题推到最前线,采用将公民纳入学术事业、引领学界走向拓展的公共领域的方式来振兴文化记录。
目前数字人文项目中的公民参与主要体现在“众包”模式中,但在该模式下公众更类似于“数据搬运工”,参与深度有限,未来数字人文项目应致力于培养如Resemblage项目中的“公民学者”,让公众参与资源生成、价值创造,以汇集公众智慧,最大程度地实现项目的价值传达。
以己观物Resemblage项目着眼于宏大世界中的个人经验,专注于个人叙事。通过构建一个动态主题领域,定义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话语空间,集成了对衰老的多元化、个性化看法,从而拓展了我们看待世界事物现象的视角。
而这一思路这与《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一书中项飙教授提出的“把自己作为方法”相应和,即从自身视角去观察世界,把个人经验置于时代背景中去考察。的确我们会更加关注官方的、宏大的叙事,但个人叙事作为反应时代景况的鲜活材料也不应被忽视,探讨个人叙事中的差异与共性,既能反映社会的多元性,也能对我们探索集体经验、构建集体记忆有所启发。
数字人文蕴含的理想主义冲动是向所有人彻底开放话语圈。创建一个数字人文乌托邦,朝着无人会被排斥在外的公共领域的理想方向奋斗,是数字人文的核心人文主义价值。
——《数字人文:改变知识创新与分享的游戏规则》
五、参考文献
[1]付雅明,张永娟,刘炜,朱庆华.数字叙事作为数字人文方法:现状与可能[J].图书情报工作,2022,66(14):10-19.DOI:10.13266/j.issn.0252-3116.2022.14.002.
[2]冯惠玲.数字人文视角下的数字记忆——兼议数字记忆的方法特点[J].数字人文研究,2021,1(01):87-95.
[3]丁家友,唐馨雨.数字人文视角下的数据叙事及其应用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2,45(02):121-128.DOI:10.16353/j.cnki.1000-7490.2022.02.016.
[4] 安妮·伯迪克, 约翰娜·德鲁克,彼得·伦恩费尔德,等.数字人文:改变知识创新与分享的游戏规则[M].马林青,韩若画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撰稿:刘玮晗,何露彤
最新公告
-
“数实共生:预见数字人文未来图...
2023-06-12 -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科研助理招聘启事
2023-05-29 -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2023年度学生研...
2023-04-14 -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学生研究员招聘&...
202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