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新闻

《国际数字人文期刊:数字人文和东亚研究特刊》出版

2023-03-27

640.jpeg



新刊共读




刊物简介

译名:《国际数字人文期刊:数字人文和东亚研究特刊》(第四卷,第1-3期,2023年2月)


原名:New Special Issue on Digital Humanities and East Asian Stud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Humanities (Vol. 4. Issue 1-3. February 2023)


链接: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42803-022-00064-5



编者的话

(译自特刊第一章:Special Issue on Digital Humanities and East Asian Studies (Introduction))


《国际数字人文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Humanities,简称IJDH)于2020年发起特刊征稿,话题关于东亚数字人文(DH)学科,涵盖与数字研究相关的理论讨论及实践应用。目前该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因此该特刊设想在多方面做出贡献,包括OCR和数字化、东亚文本分析、图像及视觉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网络分析、主题建模、东亚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数字图书馆和档案馆、软件开发、课程发展以及数字研究的合作等。该特刊的发布展现了东亚数字人文近几年发展的多种路径。


与二十世纪最后十年对数字文本语料库发展的高度重视相比,近年来数字东亚研究的成就有所不同,我们总结了以下六个方面:

  • 首先,早期对文本、传记和地理数据库的投资得到了保持和扩展。

  • 第二,东亚和欧美的学者和研究组织已经开发了广泛的研究导向型工具和平台。

  • 其次,许多文本和图像注释、文本分析和数据可视化的工具和平台被开发,在概念化和设计可互操作的综合平台方面也出现了大量合作,各个平台之间相互借鉴和联系。

  • 第四,也许是最值得注意的是,东亚的数字研究一直在迅速扩展。在整个东亚以及其他地方,现在有定期的活动、会议、研讨会和暑期学校;DH中心和项目迅速增长,特别是在东亚。这种日益增长的兴趣也带来了数字人文领域的东亚语言期刊、关于数字亚洲的英文期刊、各学科(历史、文学、艺术史、宗教、通信和媒体等)的特刊以及数字东亚研究的方法论(如网络分析)的激增。

  • 第五,DH期刊的编辑们(包括IJDH),意识到大部分DH数字单语主义的特点,并且开始为多语种和非欧洲语言研究提供空间。这些趋势表明东亚数字研究正日益多样化。尽管在数字东亚研究中,特别是在人文学科研究中,仍然侧重于更多的计算、定量和假设驱动的分析,但我们也看到了更多关于数字的批评和理论工作的明确参与,方法论反思,以及对新格式和创新形式的数据分析的实验。

  • 第六,也是最后一点,数字东亚研究的特点是有强烈的社群意识。在Facebook、微信、H-Commons和Twitter上出现了大量的社交媒体小组;学生和研究人员在播客、Wikis、谷歌文档和博客中分享和讨论已经完成的工作和正在进行的研究。


尽管数字东亚研究有了稳定和多样化的发展,但很明显,仍存在着重大挑战。其中许多包括组织、技术、认识论或政策方面的挑战,都是共同的,这在本特刊的论文中尤为显著。其他诸如东亚语言和文字的独特特征,以及不同的互联网管理制度,也可以在比较的框架内得到很好的讨论。本特刊的论文还进一步强调了数字东亚研究中的断层,这个术语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外部观察者对地区研究一致性的假设,或者说,在东亚或亚洲研究部门中,往往表达的是愿望而不是教学或研究实践。东亚研究中的数字人文学科大多是由地区研究中的那种方法论民族主义来定义的。在东亚,DH也关注国家场景和主要的标准语言:中文、日文和韩文。


在所收稿件的限制范围内,我们力求反映东亚数字研究的多样性,以及各种论证风格和表述格式。由于我们坚信数据的透明性是出版研究的关键,也由于作者通常不会回应读者的数据查询请求(最近在生物医学领域的一项调查显示,"90%以上的通讯作者拒绝或不回应对原始数据的要求"。这与我们自己的经验相符。本特刊编辑者De Weerdt向提供电子邮件地址的作者提出的所有数据请求均未曾得到答复。),所以我们一再要求所有投稿人存放他们论文中使用的所有数据。我们感到遗憾的是,到发表时,并非所有作者都跟进了这一点。


对于本刊中的论文,根据他们如何使用数字方法、如何将数字在各自工作中的作用概念化,我们将其分为几个部分。读者首先会读到的,是关于设计数字艺术史项目的思维过程和逆转,以及中国和韩国的社会和文化史的研究文章。Stephen Whiteman的这篇文章批判性地反思了数字研究方法和广泛使用的数字语料库,并讨论了这种方法如何在中国晚期帝国景观建筑史中汇集零散的、不同的和非常规的资料。随后, Shang Wenyi和Ted Underwood追踪了晚唐中国科举参与者的地理分布变化,认为不同地区的考试成功率与他们原籍地的社会政治地位之间存在关联。另一方面,Hu Jing为研究早期现代中韩关系引入了一种新的方法,她利用MARKUS绘制了外交游记中记录的商人和货物。接着Wang Changsong等人的文章,探讨了黄河地区空间模式的环境、文学和美学方面。


DH也可以在保护文化和语言遗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这对于濒危的、少数民族的、历史性的语言和非拉丁语系文字尤为重要,这些语言和文字在DH中的代表性和资源都严重不足。《国际数字人文期刊》的本特刊,旨在让更多人关注那些关于历史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挑战性重建和保护的学术项目。Xu Duoduo的文章是在数字背景下批判性地处理东巴象形文字的一次罕见尝试。文章中指出,东巴文字只能被出版商作为图像插入,这是许多学者在处理非拉丁文字时的普遍现实。另一方面,Jeffrey Tharsen在他自创的《数字古汉语词典》的基础上,将其与可视化工具和声音文件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多模态的体验,以(重新)创造多语言的语音和修辞模式。该论文还展示了古汉语如何潜在地影响其他高资源语言的数字研究。


下一组论文主要涉及了创建工具的技术方面,或是批判性地分析东亚研究中现有研究基础设施。首先,Matthias Arnold等人报告了文本数据库中数据重现性的挑战。他们通过评估现有的数字化中国报纸集的性能和可访问性程度,并通过对FAIR原则的持续应用,分享了从工作中获得的经验。


地方志是重要且多面的资料基础,特别是在中国历史研究中。学者们对这些材料的浓厚兴趣推动了多功能数字平台LoGaRT(地方志研究工具)的建立,以促进对这些作品的访问和大规模数字探索。特刊中的以下两篇文章通过对LoGaRT的批判性探讨及技术分析反映了地方地名词典在现有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LoGaRT的创造者Chen Shih-Pei等人的文章,通过结合他们的技术见解和具体的案例研究,重新审视了以数字方式处理地方地名录的能力和挑战。他们的见解不仅反映了LoGaRT的现实和未来前景,也反映了对地名词典类型本身的数字化分析。随后,Liu Zhou等人提出了利用BERT进行模型训练的一种新技术,以提高使用中国传记数据库(CBDB)和LoGaRT的数据的标签效率。考虑到将自然语言处理(NLP)整合到基于非英语和非拉丁文本的项目中的现有挑战,本文提供了途径来改善结果,特别是在中文的命名实体识别(NER)方面。


最后,本特刊以Alíz Horváth关于数字日本研究的最新发展的评论文章作为结尾。本刊中主要讨论了中国和韩国,因此她的文章是个很好的补充,集中讨论了在日本人文学科背景下数字化工作的各种形式和解释。



特刊目录

Alíz Horváth – Hilde De Weerdt:

Special Issue on Digital Humanities and East Asian Studies (Introduction)

Stephen H. Whiteman:

On Uncertain Ground: Lost Landscapes, Digital Mediation, and Site-Based Research at Early Qing Chengde

Wenyi Shang – Ted Underwood: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Records and Political Independence in the Autonomous Northeastern Region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ang Dynasty (755–907 C.E.)

Jing Hu:

Networks in MARKUS: A Study of Chosŏn Interpreters’ Trade Networks in Qing China

Changsong Wang - Yuankai Jin - Ran Zhang:

The Spatial Patterns and Cultural Meanings of Prominent Scenery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

Jeffrey R. Tharsen:

From Form to Sound 自形至聲 : Visual and Aural Representations of Premodern Chinese Phonology and Phonorhetoric with Applications for Phonetic Scripts

Duoduo Xu:

Digital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Dongba Pictographs

Matthias Arnold – Duncan Paterson – Jia Xie:

Procedural Challenges: The FAIR Principles and PRC Electronic Resources -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Republican Newspapers

Shih-Pei Chen – Calvin Yeh – Sean Wang – Qun Che:

Treating a Genre as a Database: A Digital Research Methodology for Studying Chinese Local Gazetteers

Zhou Liu – Changsong Wang - Peter K. Bol:

Automating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 Extraction from Local Gazetteers with the Bi-LSTM-CRF Model and BERT

Alíz Horváth:

DH in Japanese Studies, Japanese Studies in DH: Recent Trends, Tools, and Concepts




编者信息

Alíz Horváth(罗兰大学,匈牙利)

Hilde De Weerdt(鲁汶大学,比利时)




【说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公众号“东亚数字人文”】



编译:谢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