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新青年 | 台湾地区高校数字人文学分学程教育模式及其启示
本期作者: 张奕萱,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2015级本科生,台湾政治大学图书资讯与档案学研究所2019级硕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学生研究员。
关键词
数字人文教育 台湾地区 学分学程
0
引
数字人文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迈入高速发展时期,数字人文教育也因此得到更多的重视与讨论,被誉为“高等教育未来很长时间内的重要大事件”。国内外众多高校开设了必/选修课程、专家讲座、工作坊或暑期学校等形式多样的数字人文教育项目,逐步形成完整的数字人文教育体系。当前,国内学界对于欧美数字人文教育体系已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个案及群体研究,为大陆数字人文教育提供借鉴。与此同时,虽然台湾地区的数字人文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相关教育状况却未被国内学界所关注。就此,本文拟对台湾地区特有的数位人文学分学程教育模式进行探析,以期获得新的启发。
1
台湾地区数字人文
学分学程教育模式
1.1 学分学程模式
台湾师范大学将学分学程解释为“介于系所课程与科目之间的一种弹性课程组合或教学组织”,即基于某种教育目标将一个或几个系所性质相近的科目加以整合,提供给学生修习,实现跨专业能力和素养的培育。与大陆高校的“双学位”和“辅修”不同,学程不由学校教务处承办,而由某一教学单位来负责,完成修习后由其核发学程证明书,而不颁发学位证书。学程模式突破了专业壁垒,丰富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带动学制多元化,同时促进了大学的竞争与转型。
1.2 台湾地区数字人文
学分学程教育现状
1.2.1 开设概况
台湾地区目前有4所开设数字人文学分学程的高校,分别为台湾政治大学、台湾师范大学、高雄师范大学和台湾中兴大学,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在开设学分学程之前,四所学校此前已经设置了数量不等的数字人文相关课程,在数字人文如火如荼的大环境下,遂将原有课程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整合,成为首批开设数字人文学分学程教育的学校。
其中,政治大学仅面向大三以上年级招生,其他三所院校对招生对象均不设限,任何学生都可以报名数字人文学分学程。学生需填写修学申请表,同成绩单一道提交给承办单位。虽为无条件申请,但由于师资及课程资源的制约,各校对于人数给予了一定限制。其中政治大学明确规定以每学年不超过20名为原则,其他学校则依照选课规定办理,由学程委员会审核后确定入选学生名单。
表1 台湾高校数字人文学分学程开设概况
1.2.2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包含着高校开设该学程的目标和愿景。4所高校的培养目标大体相同,以数字人文为中心,但在此基础上各有侧重。台湾师范大学的数位人文与艺术学程鼓励学习人文艺术领域资讯。高雄师范大学还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期望学生创作出独特的作品。而政治大学和中兴大学则专注于数字人文知识技能的培养,敦促学生建立数字人文观念并掌握实务技能,提升就业与升学竞争力。总体而言,四所高校数字人文学分学程的设置目标与数字人文学科发展宗旨是高度契合的,即弥合信息技术与人文研究的鸿沟,以跨学科、跨领域的视角创新研究视角与方法,实现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1.2.3 学分安排
学分安排体现着学程模式的特征与优势。学程并非正式学位或第二学位教育,对于学分的要求较低,普遍在12-18分内,即学生通常只要修习5-8门课程即可毕业。在选课空间方面,政治大学、中兴大学均未设置必修课程,学生可在课表中任意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学习;其余两所学校也只设置了1-2门必修课程,仍留给学生极大的选课空间,最大化地引导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最后,在学分认定方面,四所学校的修课规定中均明确表示,若主修或第二专业与学程内有相同课程,则二者之间学分可互相认定,学生无需再次修课。这一安排为学生提供了极大便利,减轻其学业压力。但同时,学校也都对可抵扣学分数做出限制,以保证学生能切实学习数字人文课程和知识。
1.2.4 课程体系
一般而言,数字人文教育需要同时紧抓“信息”与“人文”,并重“技术”与“理论”,四所高校的数字人文学程的课程体系也反映了这一点,均由多个教学部门联合授课,如表2至表5所列。政治大学以图书资讯与档案学研究所为主力开课,宗教研究所和资讯管理系作为辅助单位各负责一门导论课与程式设计课的教学。中兴大学与政治大学相似,除了文学院、图书资讯学研究所和资讯科学与工程学系外,又有外国语文学系和通识中心的加入。高雄师范大学的数字人文学程课程最为丰富,主要由事业经营系发起,还有教育系、国文系、英语系和视觉设计系、美术系一同合作,共设有近60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其中不仅包括综合性的数字人文教育课程,也不乏事业经营、文学创作或美术领域的专业课程。尽管此类课程与数字人文并无直接联系,但学校仍将其纳入科目体系中,也显现出高雄师范大学对于培养学生在各专业领域内从事数字人文研究这种能力的重视。台湾师范大学虽在课程数目上比起高雄师范大学略显逊色,但其合作单位多达10余个,且每门课程都与数字人文紧密相关,并同样体现课程体系的综合性。
表2 台湾政治大学数位人文技术与应用
学分学程修习科目一览表
表3 台湾中兴大学数位人文与资讯应用
学程课程规划表
表4 高雄师范大学数位人文创新管理
学分学程应修科目表
表5 台湾师范大学数位人文与艺术
学分学程修习科目表
从课程分类来看,四所学校的课程种类繁多,涉猎广泛,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基础理论课、技术训练课以及专题应用课。基础理论课是核心基础,主要是数字人文导论课,如“数位人文研究导论”“数位人文学”“数位人文概论”等。技术训练课又分为基础技术和进阶技术两类,首先引导学生学习基础计算机编程,进而进行更高层次的应用。专题应用课则是真正让学生开展数字人文研究的课程,如“数位影音研究专题”“数位艺术研究专题”“档案数位记忆专题”“数位人文GIS应用”和“数位内容策展”等。
2
数字人文学分学程
模式的优势
2.1 创新多元教学体系
学分学程的设置可带动数字人文教育走向多元化。从学校角度看,设定新学程只需整合现有资源,不必成立新的专业,极大缓解了压力,获得行政便利。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程提供了新的学习环境和模式,它的门槛更低、限制更少、空间更广,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与发展,又提供系统化的知识教学,亦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科学与严格。
2.2 汇集优质教育资源
学分学程模式不再将数字人文教育托付给单一的部门,而是整合众多科系力量,突破传统学科教育画地为牢的窘境,提倡优质资源共享共建,实现教学资源最大程度的开放利用。同时,学程模式汇集了跨专业的优质生源,他们带着多样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在这里擦出新火花,创造新天地。
2.3 全方位、灵活的人才培养
学分学程注重知识融合,也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它期望学生习得知识,更要掌握技能、付诸实践。学生完成修习后能够具备多领域的知识储备,极大提升其学识素养、科研能力和竞争水平。同时,学程课程设置灵活,承办单位可以根据学科发展和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安排,保证人才培养与时俱进。
3
数字人文学分学程模式
在大陆实施的设想启示
对于飞速发展的数字人文来说,目前大陆的学科教育尚不足以跟上其发展的脚步,因此急需建立与之适应的教育体系。加小双老师提出了一种SCP2数字人文综合教育体系:以学生为中心为核心教育理念,以协作和平台为基础设施保障,以课程培养和项目实践为核心建设板块。台湾地区数字人文学分学程正契合这种教育体系,提供跨学科的师资力量、学生生源和教学平台,实现学科间的沟通交融,弥补将数字人文作为单一学科发展的可能不足,为数字人文教育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目前,在大陆高校数字人文教育中建置学分学程模式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一是部分高校不同院系已经开设各类数字人文课程,可为学程模式提供丰富的课程库和师资。二是新文科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越来越多的学生希冀涉猎数字人文领域,由此便带来了丰厚优质的生源。如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启动的数字人文荣誉研究辅修学位项目,虽然与学程模式还有所差别,但可以作为其引入与发展的基础。诚然,数字人文学分学程模式的落地生根还需要结合实际克服诸多困难,但它仍是一种值得期待的人才培养模式。
4
结语
数字人文研究毫无疑问正走在时代前沿,数字人文教育同样不该落后,甚至可以率先探索新模式。考虑将台湾地区数字人文学分学程教育模式引入大陆高校,或者以其为启示,因地制宜地创新办学方法、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探索出与现有教育制度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数字人文教育模式,应当成为数字人文学者和教育学者共同关注的议题。
“DH新青年”是数字人文研究公众号面向所有高校在校学生开放的新栏目,发表与数字人文相关的理论探讨、项目设计、会议述评、读书心得、访谈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的学生习作。文章或其他形式的作品皆可,篇幅不限。投稿请发送至rucdh@ruc.edu.cn,邮件名格式:DH新青年+内容标题。欢迎广大心怀好奇、勇于探索的数字人文新青年在此试飞!
排版:刘子涵
最新公告
-
“数实共生:预见数字人文未来图...
2023-06-12 -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科研助理招聘启事
2023-05-29 -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2023年度学生研...
2023-04-14 -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学生研究员招聘&...
202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