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学生活动报道

DH新青年 | 数字人文在疫病史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浅析

2022-07-07



本期作者:胡方莹

640.jpeg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中国史2020级硕士研究生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学生研究员


      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是在数字化时代下,人文学科利用数字工具、数字技术等,将“数字”与人文有效结合,缔造出人文学科研究的新路径。进入21世纪,疫病史研究逐渐为人们所关注,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疫病史以寻求对现实中“瘟疫”的应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人文渐次涌入疫病史研究。


      疫病史研究受其史料零散分布与各地间同一疾病名称不一的影响,钩沉史料难度不小。疾病史文献在史籍中呈点星零散分布,四散于正史、笔记、档案、文书、谱牒甚至小说、古诗词等多种文体中。研究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文献收集、整理与校勘。同时,由于疫病在历代文献中的称呼不尽相同,因此就建设疫病史的数据库而言,保障校勘精确性上具有较大的难度。且在传统的史学视野下,疫病这一似乎无关历史发展规律宏旨且本身有不具规律的内容,较少为人们所关注。因此,全球史中的疫病史研究较主流史学而言要落后几个世纪。20世纪70年代,西方史学界开始关注历史上的疫病流行情况,威廉•H.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1976出版的Plague and People一书是疫病史研究的开山之作,自此愈来愈多的史学家开始关注疫病史。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开始,台湾和大陆史学界逐渐兴起了疫病医疗社会史研究。


      当前,数字人文与史学结合很多反映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上。20世纪80年代左右,历史工作者开始尝试将GIS技术引入历史研究当中。区域经济开发进程、聚落成长变迁、人群地域特征及演变、灾害或疫病空间演进等论题,都需要对特定时段和地域的整体把握,因此在这些研究领域,GIS技术可以展示出其强大功能。


      疫情之下,虽然疫病史学迅速发展,但是数字人文视域下疫病史研究案例却不多见。国内将两者结合较好的典范有华中师范大学龚胜生教授带领其团队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与SPSS线性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民国疫病分布与流行为主题,建设的“中国疫灾历史地图集”及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库。其学生硕士论文也多讨论疫病流行与分布,自2012年起至今先后以河南省、陕甘宁地区、鄂皖赣地区、闽浙地区、两广地区、东北地区、京津冀地区、云贵川地区为中心,研究地区疫灾的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地理人文环境差异较大,且历史上并未对疫灾形成较为系统的史料汇编,因此,该项目在前期原始数据的整理阶段,对各地的疫病史料纳入不甚详备,导致其后对部分省份的疫病史分布研究存在失真情况。


      港台疫病史研究中数字人文的应用也较少,但香港中文大学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开发的“民国时期北京都市文化历史地理信息数据库”中有公共医疗的专题。该数据库旨在考察近代都市在多元文化激荡之下所呈现的文化变迁空间模式,选择民国成立至抗战军兴时期的北京市,搭建了有关公共医疗、宗教文化等内容的历史地理信息数据库。该库展示了民国时期北京地区工商业组织、庙会、教会、医院、中医馆、药房、寺庙、政府机关、学校等机构设施自1912-1937年间的都市内部分布图,在北京城内的大比例地图上,利用民国时期北京档案资料为主要依据,辅以图书、实物等资料予以补充。同时,将提取的文化数据分为六类:都市型态及人口、市场文化、教育文化、公共医疗文化、法律文化、宗教文化。尤其是在公共医疗领域,较多地展示了中西方医学机构自1914-1937年的空间布局、医院与教会的集中分布。例如,从中可见,1914年的中医数量至1936年的中医考生人数锐减,与此同时,西医医院数量显著增长,反映了自民国初年至抗战前期,中央统一政权管治薄弱的真空格局之下,外来医疗文化的输入使得北京市传统的中医医馆逐渐让位于西医医院的历史。但,现阶段利用此数据库来探究近代公共医疗卫生演变史的研究较为少见,多数文章依然集中于地理信息系统与档案资源结合的分析与探讨中。


      海外疫病史领域的数字人文成果不少,但较多集中于数据库建设。例如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的“霍乱在线:文字和图像中的世界大流行”(Cholera Online:A Modern Pandemic in Text and Images)。该数据库记录了19世纪霍乱爆发,成人、儿童感染后的不同病理特征,追溯各阶段不同国家应对霍乱的防范与控制措施。


      密歇根大学医学史中心和密歇根上线的“流感百科全书”(Influenza Encyclopedia)记录了自1918西班牙大流感以来全球性的流感传染病,阐释各时段国家、人群受疫病侵扰的情况及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如1919年美国威尔逊总统于巴黎谈判和平条约期间感染流感,一战后期席卷整个欧洲的流感病毒使得大量年轻人丧失生命,战争加疾病带来的人口不足致使劳动力成本上升,大批女性开始进入劳动市场,女性地位获得提高。


     美国的哈佛大学医学院社会医疗史系(The Department of Social Medicine at Harvard University)含医疗史研究中心和医学伦理学研究中心所建设的“疫:历史视域下的疾病与流行病”(Contagion:Historical Views of Diseases and Epidemics)数据库,极大地扩充了疫病史资料范围,通过与读者共享最主要的原始资料,使疫病的历史变得生动起来。


      每当社会上出现重大疫情,疫病社会史研究就会呈现出火速扩张的状况。21世纪初“非典”的肆虐,2019年末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大肆铺展,都极大冲击了现代公共卫生机制,促使人们再次关注疫病史研究。然而,主流的医史学家对于数字人文不甚熟悉,因此至今使用数字人文研究方法去探讨疫病史的研究仍不多见。数字人文进入史学研究领域已近40年,但如何推进学科之间的交互建设,仍旧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DH新青年”是数字人文研究公众号面向所有高校在校学生开放的新栏目,发表与数字人文相关的理论探讨、项目设计、会议述评、读书心得、访谈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的学生习作。文章或其他形式的作品皆可,篇幅不限。投稿请发送至rucdh@ruc.edu.cn,邮件名格式:DH新青年+内容标题。欢迎广大心怀好奇、勇于探索的数字人文新青年在此试飞!


排版:郝李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