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研究项目

数字记忆 | 史家胡同:一条胡同,半个中国

2021-03-01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说:“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日往月来,时移世易,北京胡同风貌一变再变,其中有一条胡同却以红门石鼓见证着几个世纪的人与城的故事,被称为“一条胡同,半个中国”,这就是史家胡同。


4b06b0c2592e1bfb7e6ab866e232afde-sz_53220.jpg

图片来自“史家胡同”专题网站(http://jingt.tiup.cn/hutong/html/)


数字记忆之“史家胡同”项目,是北京高校“双一流”建设资金资助项目,为“'北京城市记忆'数字资源库建设”项目中的专题项目。该项目围绕北京历史上地理名称最为稳定、四合院建筑规制最为完整的胡同——史家胡同,开展数字资源建设、管理、开发与利用活动,从时间、空间、人物等多个维度全面纵深挖掘古今与之相关的档案、图书与实物资料,通过专题数据库与开放共享式网站平台搭建,建构并展示史家胡同的集体记忆,数字化留存北京人文历史,向社会大众传播北京胡同文化。







史家胡同坐落于北京东城区,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南与东、西罗圈胡同相通,北邻内务部街,全长756米,距今已700余年。700米的长度、700年的光阴,史家胡同以小小的空间承载着元明清民国以来的广阔历史,记录着7个世纪以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生等各方面的发展与变迁。


最早在元代刘秉忠设计的元大都图中,可清楚地发现史家胡同(当时未用此名),当时这条胡同就是元大都的骨架之一。[1]


8fdf9ee2b8108c27b4aee83c61c01a39-sz_63258.jpg

元大都复原图


至明朝,明嘉靖年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已经明确列出了“史家胡同”,属黄华坊。[2] 自此,史家胡同的名称一直保留至今,成为北京自明朝以来名称最为稳定的胡同。史家胡同之“史家”,一说因当地史姓大户,一说因史可法祠堂。据史料记载,史可法(1602-1645年)祖籍北京大兴县(现以东城区为中心的大片区域),其祖上曾世袭锦衣卫正六品白户官职,其在职时极有可能安居于此胡同。据传,史家胡同现59号院即为史可法家族祠堂旧址。


747e4e53f955b8c464badbdb41394705-sz_136349.png

明·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之“京师五城坊巷总图”


至清朝,据《京师坊巷志考》,史家胡同属镶白旗管辖。而在乾隆十五年的《乾隆京城全图》中已经可以清晰看出当时史家胡同的全貌。


9d9880c01be9e23a9f9a7c3eb5005cad-sz_231558.jpg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京城全图》中已有史家胡同全貌


8b671fcc909f73f034867401638b1f02-sz_223508.jpg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北京内外城地图中的史家胡同(图中红圈处)


民国时期,史家胡同属内左四区,后称内一区。当时史家胡同地理位置优越、宅第质量上乘,成为达官贵人的居所首选,也因此缔造了“一个史家胡同,半部民国史”的奇观。


新中国成立后,史家胡同曾隶属于东单区,后东单区与东四区合并成为东城区。1965年北京市整顿地名时,将胡同南侧的官学大院和京华邨并入史家胡同。

a6532e0ab0ddfadebfc02f562bc6464c-sz_141594.jpg

1959年史家胡同航拍图






每一扇宅门后都有一部恢弘厚重的家国历史



史家胡同8 号院

史家胡同8号(老门牌61号)院,据史料记载,曾是同仁堂经理乐松生的房产。乐松生是北京乐氏家族第十三代,历任全国工商联合会副主任、北京市工商联主任委员,19577月被选为北京市副市长。20世纪50年代,时任第一机械部部长的黄敬和后来成为《北京日报》创办人之一的范瑾夫妇入住史家胡同61号院。之后,我国著名的政治理论家胡绳也曾住过这里。再往后,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于光远先生和著名的出版家、编辑家王子野先生也搬入此院,并在这里长期居住。


75ab01722ceaadbdff611f1b3dfe9436-sz_24811.jpg

史家胡同老门牌61号院宅门

史家胡同 17 号院

史家胡同17号(老门牌8号)院,是医学教育家刘士豪曾购买居住过的四合院。在获得美国医学博士学位后,刘士豪受聘于北京协和医院,毕生致力于中国内分泌学的建设和发展,被称为“临床科学研究的典范”。1978年,国务院决定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并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79年1月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社管理部门迁入史家胡同17号院办公。经过40年的岁月洗礼,现在这里为东城交通大队东单交通支队的工作地点。


c727ff60cfea19987a18e47904e9893c-sz_29803.jpg

史家胡同17号现为东城交通大队东单交通支队工作地点

史家胡同 20 号前院

史家胡同20号(老门牌56号)前院,在日本投降之前是德商禅臣洋行,北平解放后至今为著名的北京人艺宿舍大院。1946年1月12日,在文物专家王世襄努力和政府交涉下,德商禅臣洋行经理、纳粹德商杨宁史收集的我国127件古青铜器和136件古兵器移交到故宫保藏。1949年北平解放后,当时的华北文工团进驻史家胡同56号院。1950年文工团扩编,改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史称“老人艺”。1952年6月12日,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在史家胡同56号院里宣布,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曹禺、李伯钊、焦菊隐、欧阳山尊等,都曾在这个大院里办公。老舍先生创作的《龙须沟》剧本的二度创造艺术工程正是从56号大院里启动的。


640.jpeg

杨宁史等人在青铜器交接后合影


640 (1).jpeg

“老人艺”人合影

史家胡同 24 号院

史家胡同24号(老门牌甲54号,旧时为干面胡同老门牌21号后花园后门)院,是凌叔华的故居,现为史家胡同博物馆。凌叔华(1900-1990),著名的小说家、画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称文坛三才女。干面胡同老门牌21号原为凌家大宅,前门(南门)开于干面胡同,后院(北院)相接史家胡同。凌叔华出嫁时,凌父将包含28间房的后花园(北院)给女儿做了陪嫁,即后来的凌叔华故居。20世纪20年代,史家胡同24号院的小姐家的大书房沙龙聚会声名在外,汇集京华名流,凌叔华就是沙龙的主人。齐白石、陈衡恪、陈半丁等国画家都是沙龙常客,印度文学泰斗泰戈尔也曾是座上宾。1958-2002年,凌叔华故居曾被用作史家胡同幼儿园,2013年被辟为北京首个胡同博物馆。


“小姐家的大书房”沙龙合影



史家胡博物馆

史家胡同 47 号院

史家胡同47号(老门牌23号)院,为傅作义故居。1949年1月22日,傅作义率部起义,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北京城从此远离战火。傅作义为抗日战争及北平、绥远的和平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傅作义搬离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部长刘文辉、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荣毅仁相继在此院居住过。


640 (3).jpeg

傅作义像

史家胡同 51 号院

史家胡同51号(老门牌24号)院,为章士钊故居,现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当年任《大公报》记者、后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主编、现年九十三岁的张遵修先生回忆,1953年到1956年间,这个院子是《大公报》北京办事处和职工宿舍。1960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章士钊一家入住此院。章士钊曾担任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此院因章士钊养女章含之的著作《跨过厚厚的大红门》而声名远扬。


《大公报》员工在24号院合影


《大公报》员工子女在24号院的合影


章士钊故居旧影

史家胡同53号院

史家胡同53号(老门牌25号)院,在新中国成立后由全国妇女联合会接管,帅孟奇、邓颖超、康克清等全国妇联的领导同志曾在此办公。20世纪70年代初期,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曾在此居住。80年代,时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顾问、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李维汉一家迁入此院。1984年后,此院改为“好园宾馆”,“好园”牌匾为邓颖超同志题写,寓意“女子园”。

好园宾馆

史家胡同 59 号院

史家胡同59号院,曾为清左翼宗学,现为史家胡同小学,孕育了举世闻名的清华大学,走出了许多栋梁之才,成就了两百年中华教育史。雍正二年闰四月初五(1724527日),左翼宗学建于史可法祠堂旧址,专门招收八旗左翼的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子弟入学。戊戌变法后引入新学,1905年左翼宗学改建为左翼八旗第五初等小学堂,1910年改为左翼八旗中学堂,1912年改为京师公立第二中学校,1939年第二中学校迁移至史家胡同北侧的内务部街,史家胡同59号又建了史家胡同小学,后改为史家小学低年级部。


史家胡同小学


1909年,清政府在史家胡同设游美学务处,招考赴美留学生,分别于1909、1910、1911年三次举行甄别考试,考场设置是否在59号院尚待考证。梅贻琦、胡适、赵元任、竺可桢等在当时考生之列。此后,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留美预备学校全部迁入清华园,正式将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政府不再出面组织考试,而是由清华学堂选派赴美留学生。次年,清华学堂在清华园正式开学,成为清华大学历史的开端。


从游美学务处走出的第一批游美学子




除上述外,史家胡同名人汇聚,还有爱新觉罗·隆勤、孙武、王廷璋、周体仁、李天佑、徐向前、艾青、梁秋水、叶子、草明等,都在这条时光流转不息的胡同里,为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条胡同,半个中国。史家胡同,正如其名,众宅家史纵横连结,终成就一部城史、一部国史!


参考文献:

[1] 晋华. 史家胡同 一条胡同半个中国[J].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20, No.262(10):62-67.

[2] 王兰顺. 档案揭秘史家胡同[J]. 北京规划建设,2013(3):167-172.


撰文:祁天娇

供图:课题组资源库

排版:邵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