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学生活动报道

DH脑洞丨请设想一项数字人文应用项目(上)

2020-12-24
Snip20201224_126.png

课程介绍

数字人文导论隶属于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荣誉学位课程体系。该课程主要是通过对历史、方法和项目的广泛调查,向学生介绍数字人文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发展动向,激发其探索该研究领域的学术热情,培养其进入数字人文领域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课程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对数字人文的基本概念、历史源流、发展脉络、基本方法和技术、前沿议题等知识内容的基本认知,能正确认识数字人文学科中存在的机遇和局限,并能在对数字人文项目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数字人文项目的自主设计。


课程接近尾声,老师终极提问:


请设想一项数字人文应用项目,重在理解应用范围和可能效果。


01


文物历史场景还原


背景: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尽管出土文物在遗迹中的位置是被严谨记录在发掘报告的,但在后期的研究中,不得不离开其历史场景而转移到研究所、博物馆等陈列。尤其公众在参观展览时难以领会到文物所在的历史场景,特别是跨地方的展览,如国博历史陈列将天南海北的文物汇集在一个展厅,但其实它们诞生的环境、创造它们的人群、使用它们的方式都千差万别,单纯的陈列一定程度上会让观者产生困惑和误解。且文物大多单独地线性地排列,对于器物组合、遗存的整体功能性展示不足。


设想:将考古发掘报告中文物出土时的组合、结构等位置信息以及其出土地的地形、气候等环境因素数字化,并以3D模型形式在数字平台搭建,或延伸到博物馆展厅投影,呈现当时的历史场景。同时可以从宏观的地图俯瞰,或拖动时间轴来观察同一地区的遗存变化。使同一遗址的文物之间、文物与环境之间有机联系,不用遗址间的宏观比较更为可观。也可以延伸更多动能,如利用数字比较,建立不同遗址文物之间的类型学排列研究,(类似之前京剧脸谱或佛像面部的比照,当然这一点用于研究还是辅助作用,仍需要专业考古学家的不断验算、修正)。

——历史学院小L

02


中国当代新闻史数据库


背景:2018年记者节论坛,原中国青年报社长、总编辑陈小川基于业界实践的角度,向研究新闻史的学者提出一个建议:将目光更多地聚焦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新闻实践中。的确,学界关于当代新闻实践的研究往往被当作一时风靡的案例分析,鲜少有研究站在新闻史的视角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实践;现有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三卷尽管叙述了当代新闻实践的总体脉络,但由于研究思路陈旧、未充分顾及媒介形态的变化,并不是理想的当代新闻史记述方式。


设想:利用互联网中媒介形态多样的优势,建立一个中国当代新闻史数据库。数据库中既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媒体对国家、社会重大历史事件的报道脉络,又有我国新闻报道不同时期经典作品的展示(文字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融媒体新闻等等不同媒介形态,宣传报道、深度报道、对外报道等等不同形式),同时将当下党报党刊正在进行的转型重大举措以各种媒介方式收集进入数据库中,实现历史与当下的交融。

——新闻学院小F

03


中国陶瓷收藏可视化


背景:陶瓷能够展现着中华之韵、中华之美。我们到博物馆看到的陶瓷展品基本是放在玻璃展柜里,普通的参观者很难对陶瓷的各项信息有完整的了解,几乎是走马观花。实际上,一件陶瓷的信息量是很多的,如花纹、朝代、铸造工艺、使用者、收藏单位等。将它们在网站上以可视化的方式进行呈现,有利于让普通参观者对陶瓷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专家基于数据库开展研究。


设想:建立一个中国历代陶瓷的数据库,确定元数据标准,同时进行3D扫描。对陶瓷的各项数据进行多元聚类,当人们在网页上根据不同的性质搜索的时候,同一类的陶瓷可以被筛选出来,还可以对筛选出来时呈现的排布方式进行设计,用户选择一件陶瓷后会展现3D照片和各项信息。

——新闻学院小Z

04


“汉服”形制特征的演变与审美观的转变


我喜欢汉服的飘逸的感觉,带给人一种文人墨客的雅致与清高的特点。实际上大多数喜欢汉服的人并不了解汉服的形制特征。我设想的一个数字人文项目是《“汉服”形制特征的演变与审美观的转变》。预计成果是资源集建设+资源可视化呈现。


1.对“汉服”进行定义:以“汉族”为主的华夏民族服饰,收录时间:自汉王朝至今。

2.资料简单查询了一下,古籍有:《舆服制》,以史的形式翔实记录了历朝历代的形制特点与演变过程。《尚书》记载一些纹样和颜色;《礼记》(西汉·戴圣)中诸篇有汉服的记载等;现代的有:王国维《胡服考》,公认的古代服饰研究开山之作;逸宵泽《服饰研究》、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杨萌深《衣冠服饰》、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建立资源集,希望能对学术有所帮助。另外视觉化的呈现,我设想更多的是普及性的,面向大众的,学设计的也可以来汲取灵感。重要的是增强对中国服饰文化的认同感,为增强文化自信贡献力量。实现的难度还比较大,例如:对“汉服”的定义的争议,资料浩繁……

——信管学院小H

05


数字化音源库构建


在实验语音学领域,音色、音高、音强、音长构成了语音的四要素,由此能将声音通过音值构拟而保留下来。现代的录音设备仅仅实现了对声音的记录和储存,并不能创造出新的声音。若是依据既有的音频资源建立音源库,就可以通过语音合成来帮助开展研究,例如通过收集各地的方言音频,建立方言音源库,合成一个最接近于“标准发音”的音色,尽可能还原各种方言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声学特性,以此研究方言的历时性流变与共时性交流等等问题。


——国学院的小H

06


经济学说史信息系统


背景:现在的经济学说史研究主要注重学说的由来与思想嬗变,力图将千年来的经济学说演变以一种史学的视角与方法进行诠释。而数字人文技术恰好足够满足史学研究对脉络的掌握与经济学对于数据方法的要求。


设想:以数字信息系统,搭建立体式经济史信息系统,将经济学脉络以立体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使用者可以通过某一种经济学说,发掘与之相关的经济学思想,并寻找到该经济学说所研究的经济领域的相关数据,从而对相关学说产生更深入的了解。

——经济学院小G

07


中国传统音乐车载定位播放系统


背景: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受到的关注不足,大多数时候仅仅通过音乐类综艺和影视剧BGM进入公众视野,但中国传统音乐与中国的地域和文化有着紧密的关联,脱离了后者的中国传统音乐变得片段化和孤立化,不利于其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而如今自驾游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路上的车途成为一个传统音乐播放的良好情境。


设想:将全国的传统音乐进行汇总,并按地域进行分类,分类过程中尽可能具体。当用户打开APP,连接车载音响,即可按照定位自动播放相应的传统音乐,同时APP上呈现相应的音乐文化背景。这样既有利于人们沉入当地文化,提高旅游体验,又有利于中国传统音乐为更多人了解。上次讲座中老师提到过在美国进行的类似项目,但我认为二者目的不同,那个项目更倾向于娱乐,这个项目更倾向于普及和传承。

——新闻学院小L

08


红楼梦立体信息系统


现在红楼梦研究需要更直观细化的呈现。设想如果利用3D建模构筑一个大观园,然后可以利用游戏的形式将原著剧情嵌入其中。另外红楼梦也被称为百科全书。可以通过搜集,制作的形式,将其中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总集起来。通过这种形式将书中内容体现出来。对于其中诗词可以通过答题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另外,也可以将各种人物的索隐和事件隐喻的解说作为补充也放置在各个地点当中。这样一方面可以成为红楼梦文化研究的总集,又给其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体验平台。在体验过程中,可以真正在时间中体悟人物,说不定可以有更新奇的发现。


——国学院小Y


09
新莽改动地名的分布图


新莽时期进行了大量地名的改动,改动的类型有多种,如改成带有贬损少数民族色彩的地名、改为有“治”“安”“平”“顺”字样的地名等。可以按不同类型用不同颜色将更改地名的地方在地图上标记出,看更改地名的类型是否与其地理位置有关。比如带有贬损少数民族色彩的地名一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那么其他类型的地理分布有规律吗?可以结合这一地图做研究


——历史学院小S